欢迎访问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!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

全国服务咨询热线
18691886773
13772131982
  • 地址: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室
  • 电话:029-87889380
  • 邮箱:455185069@qq.com
  • 网址:http://www.xaxqyxl.com

明明父母健在,为何却活成孤儿


发布日期:(2018/4/28)   点击次数:1340

明明父母健在,为何却活成孤儿

你对家的印象和感觉是什么呢?

 

你觉得家应该是怎样的?或者说,你渴望的家是什么样子的。

 

我理解的家,首先是一个港湾,家最大的感觉,应该是一种归宿和停靠。

 

累了,家给你拥抱。

孤单,家给你陪伴。

落寞,家给你支持。

开心,可以撒娇任性。

犯错,可以被原谅。

 

家就是一个充电的地方。有了它,多远多难都不怕。

 

家在我的印象里,应该是自由,是包容,是允许,是我们最坚实的保护。是一个温馨的环境,是幸福的,温暖的。

 

我们对家的期待大都如此吧。

 

现实却是,对很多人来说,可能都是奢望。

 

他们必须不停奋斗,攒更多的钱,犯更少的错,更功成名就来获得安全感,不会想到哪个地方可以后退。

 

他们甚至不能休息、不能偷懒、不能任性,因为除了自己,没有人会保护他。

 

换句话说,他们可以有父母、有恋人、有孩子、有朋友有房子、有钱却始终没有家的感觉。

 

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家。

 

家人都在,却感觉是个孤儿。

这种没家的感觉,从很小的时候,就开始了,以至于长大后,觉得这很正常。

 

 

 

chapter 02

 

 

 

曾有人给我留言说:有的人好吃懒做,他父母一样爱他,我却羡慕不来。

 

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感到一阵鼻酸,因为能想到对他来说发生了什么:

 

累了想“好吃懒做”一会的时候,父母不仅不爱他,还会各种责怪批评甚至打骂他。

 

这些年,我听了很多心酸的事:

 

我还听过这样的妈妈:小孩子爱吃指头,为了纠正这个毛病,就在孩子指头上抹辣椒油。

 

这样他吃一次就哭一次,几次就成功矫正,不再吃指头了。

 

这个妈妈不知道孩子吃指头是找安全感的补偿,是对妈妈乳房的需求没被满足,才选择了用自己指头替代,找那种我可以抓住东西的感觉。

 

婴儿和小狗小猫很像,嘴就是他们的主要的与外界沟通的器官。

 

可是现在嘴里含不住任何东西了,没有乳头、没有指头,空荡荡的,真是绝望极了。

 

还要面对妈妈那迫害成功后得意的笑。他以后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?怎么相信别人呢?

 

再比如说起床这个事。常理来说,起床应该是自由的。

 

尤其当我们忙碌了很久,就是想有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自由的任性。

 

但是很多家对起床这个事的容忍性很低。

 

曾有人跟我说:她必须7点前起床,还没有起的话,她妈妈就会拿针去扎她。

 

开始我听到的时候,感觉像是电视剧,像容嬷嬷在对待夏紫薇一样。但这是真的。

 

妈妈的动机很好理解:我用一两次挣扎就可以让你学会按时起床,治好你的懒惰赖床。

 

这种条件反射,就是每当到7点的时候你会被自然的吓醒,因为你不醒来就会有迫害。

 

好的作息是养成了,让我们羡慕不已。

 

副作用在她身上也很明显:对人际关系、亲密关系都缺乏基本的信任,连妈妈都会伤害我,谁还不会呢?

 

做事有强迫倾向,连起个床都不自由,做什么还能随意呢?

 

有的人会好点,7点钟不起会被一直唠叨、骂,让你产生自责不得不起。

 

有的妈妈会宽容点,不起就不起吧,但是早饭是不会给你留的。所以你醒了只能饿到中午,让你长点教训。

 

然后这时候人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:

 

 

1. 我在这个家不是自由的,是被软性胁迫的,起床都被控制。

 

 

 

2. 这个家是冷漠的,我饿了不会有人给我弄吃的,我靠不得别人,只能靠自己。

 

 

长大后我就真的只相信自食其力,不敢需要别人了。

 

即使成了家,也会感觉:我不得不照顾自己,因为没人会真正的照顾我

 

 

 

chapter 03

 

 

 

接着说自由。

 

我接待过很多来访者,诉说了他们在家里是怎样的不自由:

 

坐着站着都会被说,怎么都不对。

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。

卧室要怎么收拾怎么摆放,

衣服被子要怎么叠,

男朋友/女朋友应该怎么交等,

都一一有明文规定。

 

更可怕的应该是暗文规定,你只有做了才知道哪里错了,这就会直接导致回家后,就得看父母脸色。

 

当人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察言观色中,是很容易累的,所以就很渴望喘口气,休息下。

 

对不起,这个家是不会允许好吃懒做的。换句话说,是不允许累的。

 

父母不会觉得累,因为他们习惯了这些要求,所以父母就会以自己的感受以为了孩子的感受:

 

 

做这些很正常啊,你怎么会累呢?你就是懒!

 

 

然而对孩子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。

 

累了不能休息,不能娱乐,就会很容易抑郁、绝望……

 

我从来不曾真正为自己活过,我活着就是在应付:

 

小时候应付父母的要求、应付学校考试;

长大后就应付内化了的各种对自己的要求,压力。

 

这种感觉就像是deadline来临,你不得不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去应对。

 

但当每天每件事都是deadline的时候,会怎样呢?

当死比活着更舒适的时候,本能会推着人选择更好的动作。所以很多抑郁了的人倾向于自杀。

 

在他们的世界里:我活着不能决定自己,但起码我可以在是否活着上有自己的决定。

我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见过一个抑郁症的初中生,厌学在家,消极悲观。

医生说跟她父母说不要这么多要求的时候,她妈妈说:我们对她要求也不高,起码你得把初中读完吧,你说都初三了。

是的,这样的要求对父母来讲真的不高。

但在孩子的世界里,这已经是要求高负荷的驴子多一根稻草了,你不能说:一根草不重吧,对你要求不高啊。

 

失去了情境的要求,都是高要求。

那时候医生告诉了父母一句话,我倍受感动

抑郁和感冒一样,是种病。

她都高烧了,你还让她去上学啊。她都想死了,你还让她学习啊。

难过的是:她的家人并不会理解。

 

家对她来说,只有无尽的压力、压力、压力。

我选择死亡。

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。

很多人的家是不允许自由表达的。有委屈了不能哭,有意见了不能直说,等等。

 

直接表达或直接拒绝被称为“没有礼貌”,不叫伯伯或舅舅也被称为“没有礼貌”,都是要被惩罚的。

 

所以我们学会了嘴巴并不是自己的,而是他们的。

父母带给我们很多禁忌,家也就成了一个训练场。

很多人的父母像训练小狗一样,对孩子进行了训练:哪是对的,哪是错的。应该做到什么程度,而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承受能力怎样,适合什么,感受如何。

他们只要达到自己的标准。

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,他们也是这么被训练长大。

我们小时候,并没有家。

chapter 05

我们长大后也没有家。

父母当年训练我们的方式,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,我们已然学会了那样对待自己。

严格要求自己,情绪不能随便表达,累了不能休息,说话做事必须得到他人的认可,必须要忙碌,闲下来就有焦虑感,不敢随便相信别人……

我们对自己有很多要求,有的能意识到,有的不能但却一直在执行。

所以我们从来不去温暖自己,不去宽容自己,不允许自己睡到中午,不允许自己有半年的时间放假不工作,不能停下来赚钱……

我们的灵魂和自我无处安放,只能通过忙碌来逃避。

我们也没有能力给自己家的感觉,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归宿。

显然你也不能给别人家的感觉了。

我写过很多文章论述过这两个规律:

你小时候父母怎么对你,

长大后,你就用同同样的方式对自己。

长大后,你就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亲密关系。

也就是说你父母怎么对你,你就怎么对待恋人和孩子,你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。

心理学把这个规律叫做“向攻击者认同”,也就是成为当年伤害你的人。

 

当你小的时候,他们不允许你哭,不允许你懒惰,不允许你逃避,对你要求高,你也会这么要求恋人和孩子。

每当他们懒惰逃避任性的时候,就会导致你的批评冷落责骂。

更不幸的是,你依然在渴望一个家。在渴望有人能懂你,能看到你的脆弱,能懂你的孤独。

虽然你自己都不懂,没有理明白这部分,但当别人不懂的时候,你就很生气很伤心很绝望

自己一生都没有过家的感觉。

也给不了他人家的感觉。

 

chapter 07

有人会说:我们也这样被对待,不也活得好好的吗?

你觉得好好的,是因为你没有体验过什么才是好好的,没有体验过有人为你守候,为你而温暖,没有体验过自由。

你只是活着。

就像有的人说读书有什么用,我不读书不也活得好好的吗?

看心理咨询师有什么用,我不看不也活得好好的吗?

这个问题延伸开就是:学英语有什么用,不会英语也可以出国。学做饭有什么用,不会也可以吃饱。

说说我自己吧。说我妈对我的一个细节。

我在北京工作是很累的,但回到老家就感觉很好。我早上不愿意起床,我妈就会叫2遍,从来不会超过3遍。

我不想起,我就会说不起了不吃了,直接表达。

然后我妈会做这样一个动作:在我的床头放一个凳子,把饭放在凳子上。

在我睡意朦胧中说这样一句话:饭放在床头了,起来记得吃。我出门忙去了。

我这么大了,我还是愿意在家里做个小孩,轻松、自在、有人牵挂。

我在创业,我问过很多搞心理的同行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做。他们的答案是:不敢。

我很理解,我失败了,我爸会接着我,我可以滚回家,他们虽然没有钱,但养活我还是可以的。

 

但是对很多人来说,失败是无处可逃的。

chapter 09

我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家的模型,但我们是从来没有过,也不可能真正拥有。

 

但至少可以看到我们怎么失去了家,而不是一直孤独、焦虑、抑郁、迷茫地活着。

我们【看到】的目的,是为了自己给自己一个家。

小时候我们没有被真正温暖,但我们长大了。

你可以给自己一个家,放过自己,允许自己失败,允许自己不优秀,允许自己不规律,允许自己任性。

这并不是纵容和娇惯。纵容和娇惯的意思是:你不相信人性具有向上的潜能,不相信自己。你不相信人休息完了可以继续干活。

就像你不相信:手机是不能一直充电的,万一它充电久了不工作了怎么办。

 

上一篇: 你痛恨的父母身上,写着你未来的模样 下一篇: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界限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范围: 青少年心理 家庭教育课程 婚恋心理 职场心理 企业EAP心理服务 私人心理保健 心理测试 心理知识 等心理咨询。

咨询热线:029-87889380   18691886773    13772131982    郑老师    地址: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室     管理登录

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    版权所有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    备案号:陕ICP备16001740号-2     本站由动力无限 提供技术支持   网站地图XML
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
18691886773
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心理专家郑老师
心理专家郑老师